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公司动态

马牌机电:轮胎吊 VS 轨道吊:谁更适配灵活搬运?

在集装箱起重搬运领域,轮胎吊与轨道吊是两大主流设备,但两者在 “灵活搬运” 的适配性上差异显著。灵活搬运的核心在于 “无拘无束的作业范围、快速响应的转场能力、适配复杂场景的兼容性”,从这三个维度对比,两类设备的优劣势一目了然。

image.png 

作业范围的灵活性来看,轮胎吊完全摆脱了轨道束缚,优势直击痛点。轮胎吊以轮胎为行走装置,无需预设轨道,水泥地、沥青路甚至轻度崎岖的场地都能平稳行驶,最小转弯半径仅 5-6 米,能在狭窄通道内完成掉头、侧移等精细动作。在多区域切换的物流园,它可从 A 区堆垛直接驶向 B 区装卸,无需依赖其他转运设备;而轨道吊受限于固定轨道,作业范围被严格框定在轨道覆盖区域内,若需处理轨道外的货物,必须搭配拖车接力,额外增加 2-3 个作业环节,灵活性大打折扣。某内陆物流枢纽的数据显示,轮胎吊单日跨区域作业次数可达 15 次,轨道吊仅能完成 6 次,且需消耗 30% 的时间等待拖车衔接。

image.png 

转场效率是灵活搬运的另一关键指标,轮胎吊的 “即走即运” 远胜轨道吊的 “拆解转运”。轮胎吊可自行行驶转场,从一个作业点到另一个点仅需十几分钟,若跨厂区短途转运(5 公里内),无需任何辅助设备;轨道吊转场则需先拆解吊臂、支腿等部件,用平板拖车运输至新场地后重新组装调试,整个过程至少耗时 4-6 小时,且需专业团队操作。在应急抢修场景中,轮胎吊的优势更为明显 —— 某港口集装箱堆场突发设备故障,轮胎吊 30 分钟内抵达现场接替作业,而轨道吊因转场耗时过长,错过最佳抢修窗口期,导致作业中断 2 小时。

image.png 

场景兼容性上,轮胎吊对场地的 “低要求” 使其适配更多复杂场景。轮胎吊对地面承重要求较低(通常不超过 15 吨 / 平方米),无需专门加固地基,临时堆场、改造中的厂区均可使用;轨道吊则需铺设高强度混凝土轨道,地面承重需达到 30 吨 / 平方米以上,基建成本高且周期长,无法适配临时或场地条件有限的场景。此外,面对不规则场地(如边角区域、斜向通道),轮胎吊可通过吊具侧移、旋转功能调整作业角度,而轨道吊因轨道固定,无法覆盖这类 “非标区域”,导致约 10%-15% 的场地空间无法利用。

image.png 

不过,轨道吊在固定区域的 “高密度作业效率” 上仍有优势,其自动化改造后可实现无人化连续堆垛,单小时处理量略高于轮胎吊,但这一优势仅在长期固定、高吞吐量的场景(如自动化码头)中凸显,与 “灵活搬运” 的核心需求无关。

image.png 

综合来看,若以 “灵活搬运” 为核心诉求,轮胎吊在作业范围、转场效率、场景兼容性上的优势无可替代,更适合多区域切换、临时作业、复杂场地等需要动态调整的场景;轨道吊则更适配长期固定、高密集度的标准化作业场景。选择两者的本质,是对 “灵活响应” 与 “固定高效” 的权衡 —— 当搬运需求需突破空间限制、快速适配变化时,轮胎吊无疑是更优解。

暂无
  • 账号登录
社交账号登录